精彩小说尽在巧秀文学!手机版

巧秀文学 > > 孤舟斩浪行(李岸赵五)免费小说完结版_免费小说免费阅读孤舟斩浪行李岸赵五

孤舟斩浪行(李岸赵五)免费小说完结版_免费小说免费阅读孤舟斩浪行李岸赵五

小舟渡沧海 著

穿越重生完结

金牌作家“小舟渡沧海”的优质好文,《孤舟斩浪行》火爆上线啦,小说主人公李岸赵五,人物性格特点鲜明,剧情走向顺应人心,作品介绍:新作品出炉,欢迎大家前往番茄小说阅读我的作品,希望大家能够喜欢,你们的关注是我写作的动力,我会努力讲好每个故事!

主角:李岸,赵五   更新:2025-11-05 07:37:59

继续看书
分享到:

扫描二维码手机上阅读

决堤事件的余波渐渐平息。

缺口最终被勉强堵上,代价是数十条鲜活的生命和更多人的伤病。

监工赵五因为“处置得当、抢修及时”受到了上头微不足道的嘉奖,这让他对李岸这个“福星”或者说“有用的工具”更加看重了几分。

李岸不再与普通民夫一同从事最繁重的土石劳作。

他被赵五带在身边,名义上是协助管理、巡查工段,实际上,赵五需要他那双似乎能看出土层虚实、水势缓急的“慧眼”。

这日,天光放晴,连日阴雨带来的潮湿和压抑似乎被晒化了些许,但工地上的苦难并未减少分毫。

赵五腆着肚子,走在刚刚夯实的新堤上,李岸略微落后半步跟着,身上虽然还是破旧的罪囚服,但脚镣己被除去,行动自由了许多。

“李岸,你看这段,前几日雨水泡得厉害,可还牢靠?”

赵五指着脚下新填的土方问道。

他的语气带着一丝自己都未察觉的依赖。

李岸蹲下身,抓起一把泥土,在指尖捻了捻,又看了看堤坡的倾斜角度和夯土的密实程度。

属于李醒的专业知识在脑中飞速运转。

“回赵头,”他语气恭谨,“土是湿了些,但夯得还算结实。

只是这坡角太陡,若再遇大雨,怕是不稳。

最好能放缓些,再打些木桩加固坡脚。”

赵五皱了皱眉,放缓坡角意味着更多的土方量,要耗费更多工时和人力。

但他想起之前的决堤,心有余悸,最终还是点了点头:“成,就按你说的办。

你盯着他们做。”

“是。”

李岸应道。

他抬眼望去,无数民夫正在监工的鞭影下,如同工蚁般忙碌着。

他看到王根也在人群中,正费力地拖拽着一根粗大的木头,两人目光短暂交汇,王根微微颔首,便又低下头去继续劳作。

这种微妙的联系,是李岸在这绝望之地仅有的慰藉。

他的“晋升”自然引来了不少目光。

有嫉妒,有漠然,也有几分不易察觉的期待——期待这个似乎有点本事的年轻人,能否真的让大家的日子好过一点点,哪怕只是少死几个人。

然而,李岸深知自己的处境如同走钢丝。

他不能表现得太过无能,否则会失去利用价值,重新变回河堤下的蝼蚁;也不能表现得太过聪明,否则一旦引起更高层官吏的注意,等待他的可能是更无法掌控的命运,甚至被榨干价值后悄无声息地消失。

他小心翼翼地拿捏着分寸,提出的建议总是在现有条件下最务实、最“经济”的,既能解决问题,又不至于显得过于惊世骇俗。

他利用这点有限的权力,在分配任务时,会悄悄将一些体弱或有伤的人安排到相对轻松的岗位,在检查伙食时,会力争那本就稀薄的粥汤能多几粒米。

这些细微的改变,如同投入死水中的石子,激起的涟漪微不可察,却真实地改变着一些人的命运。

至少,在李岸负责的这个小工段,因劳累和伤病倒毙的人数,似乎比其他地方略微少了一些。

这天下午,工地上来了几个穿着明显不同于普通监工的人,为首的是一名身着青色官袍、面色严肃的中年文官。

赵五立刻换上一副谄媚的笑脸,快步迎了上去。

“孙录事,您怎么亲自来了?”

那孙录事微微颔首,目光锐利地扫过工地,最后落在正在指导民夫打桩的李岸身上。

“此人便是你之前提及,于堵口有些许微功的那个罪囚?”

“正是,正是他,名叫李岸。”

赵五连忙道,“这小子对河工之事,倒是有些歪才,小人便让他戴罪效力。”

孙录事走到李岸面前,上下打量着他。

那目光带着官威和审视,仿佛要穿透他破旧的衣衫,看清他骨子里的东西。

“你懂得治水?”

孙录事的声音不高,却自带一股压力。

李岸心中警铃大作,知道真正的考验来了。

他深深躬身,语气谦卑至极:“回大人,小人不敢言懂。

只是家中曾有长辈做过河工,耳濡目染,略知些皮毛,侥幸在赵头指点下,出了点微末力气,实在不敢居功。”

孙录事不置可否,转而问道:“依你看,以此地土质水情,这段河道欲保长久稳固,关键在何处?”

这是一个专业问题,答得好,可能一步登天(对他目前的处境而言),答不好,或者答得过于出格,则可能万劫不复。

李岸深吸一口气,将脑海中那些超越时代的水利理论强行压下,斟酌着词句回道:“回大人,小人浅见,此地土质偏沙,易被冲刷。

关键一在固堤,需广植草皮、柳树,以根系固土;二在导流,前方河道转弯处略显急促,若能稍加拓宽,另于对岸筑一挑水坝,引导主流居中,则可减轻水流对堤岸的首接冲刷。

如此,或可保长久些。”

他说的植柳固堤、筑挑水坝(类似于简易的丁坝),都是中国古代己有的水利技术,只是在此地并未系统应用。

他的回答,既体现了专业性,又没有超出这个时代的认知范畴。

孙录事听着,严肃的脸上看不出喜怒,只是手指无意识地捻着官袍的袖口。

半晌,他才缓缓开口:“倒是个有见识的。

不过,植柳需时,筑坝费工,眼下工期紧迫,朝廷催逼甚急,岂能为此等长远之计耽搁?”

他的话语,点破了这宏大工程背后最残酷的现实——皇帝的意志和紧迫的工期,压倒了了一切,包括人命,包括工程质量,甚至包括常识。

李岸心头一沉,连忙低头:“大人明鉴,是小人思虑不周。”

孙录事摆了摆手,没再说什么,转身带着人离开了。

赵五松了口气,凑过来拍了拍李岸的肩膀:“算你小子机灵!

孙录事没怪罪,就是好事。

好好干,跟着赵爷我,亏待不了你!”

李岸脸上挤出谦卑的笑容,心中却是一片冰凉。

他再一次清晰地认识到,在这架疯狂运转的帝国机器面前,个人的知识和努力是多么的渺小和无力。

他想做的,不过是让这堤坝更稳固一些,让这些人活下来多一些,但这似乎与整个工程的初衷背道而驰。

夜晚,他躺在潮湿的草铺上,听着周围此起彼伏的鼾声和痛苦的呻吟,久久无法入睡。

王根悄悄挪过来,塞给他一小块黑乎乎的、不知名的植物根茎。

“吃点,顶饿。”

王根低声道,“今天……谢了。”

他指的是李岸暗中将他调去搬运相对轻省的草料。

李岸摇摇头,将根茎掰开,递回一半给王根。

“根叔,我们得活着出去。”

他声音压得极低,如同耳语。

王根沉默地咀嚼着那苦涩的根茎,良久,才幽幽道:“出去?

往哪儿出?

这运河,听说要挖几千里……咱们这些人,骨头都得埋在这土里。”

“不一定。”

李岸的目光在黑暗中闪烁着,“只要活着,总有办法。

这条河……它吃人,但或许,它也能成为一条生路。”

他望向帐外那片被火把映照得忽明忽暗的运河河道,一个模糊的念头开始在他心中滋生。

既然无法正面抗衡这历史的洪流,那么,能否利用它对水运的依赖,在这条即将诞生的南北大动脉上,为自己,也为身边这些苦苦挣扎的人,找到一线渺茫的生机?

前路依旧迷茫,但名为李岸的灵魂,己经开始在这血色运河上,小心翼翼地规划着自己的航向。

他知道,他必须先更好地活下去,活到足以看清这时代潮水真正流向的那一天。

网友评论

发表评论

您的评论需要经过审核才能显示

资讯推荐