接下为务虚会准备素材的任务后,林枫投入了更紧张的工作。
他白天处理处里的日常事务,校对数据、整理会议纪要、帮老同志跑腿送文件,忙得像个旋转的陀螺,却始终有条不紊。
下班后,办公室渐渐安静下来,窗外燕京城的灯火次第亮起。
林枫却常常留下来,泡一杯浓茶,伏案阅读那些堆积如山的资料。
他的目光不仅停留在国内的经济数据和工作报告上,更有意识地搜寻着一切与“信息化”、“互联网”相关的蛛丝马迹。
这并不容易。在1998年的机关单位,互联网接入本身还是稀罕物,仅限于少数几个核心机房或领导办公室。
大部分信息的载体,依然是纸。
林枫需要翻阅大量的内部参考、新华社动态清样、以及有限的几份国外经济科技期刊的编译资料。
他像一个耐心的淘金者,从浩如烟海的文字中,筛选出关于美国硅谷动态、纳斯达克指数异动、欧洲电信管制放松、以及日韩在推进信息基础设施建设方面的报道。
他还特意留意了邮电部(信息产业部前身)下发的一些关于通信网络建设的规划文件。
“林枫,还不走啊?”王斌收拾好东西,准备下班,看到林枫还在对着几份外文资料勾勾画画,不禁问道,“看这些洋玩意儿干嘛?跟咱们现在的宏观调控关系不大吧?”
林枫抬起头,揉了揉发涩的眼睛,笑了笑:“王哥,我就是随便看看,觉得这东西未来可能挺重要的,多了解点没坏处。”
王斌不以为然地摇摇头:“那些虚头巴脑的,离咱们搞实体经济调控的太远了。赶紧回去休息吧,别熬太晚。”在他看来,林枫这个新人好学是好事,但有点“不务正业”。
林枫没有解释。
他知道,观念的转变需要时间,尤其是对于浸润在传统经济管理模式中的同仁。
他继续着自己的“地下工作”,利用一切碎片时间,在资料室的角落,在午休无人的会议室,一点点地拼凑着全球互联网经济发展的图景。
一个月下来,他的笔记本上已经密密麻麻记满了关键信息:网景浏览器的兴衰、雅虎门户模式的崛起、亚马逊电商的初步尝试、以及国内瀛海威、搜狐等先驱的艰难探索。
他结合自己对未来趋势的洞见,开始在心里勾勒一份报告的雏形。
他决定动笔。不是为了应付差事,而是要主动出击,展示价值。
他没有选择处室正式的公文渠道——那需要层层审批,容易陷入文牍主义,也可能因为观点过于超前而被搁置。
他选择了另一种更灵活的方式——撰写一份内部参考性质的报告。
连续几个夜晚,他在宿舍那台老旧的台式电脑上(他自费添置的,用于处理私人文件)敲打键盘。
他摒弃了公文中常见的空话套话,力求语言精炼、论据扎实。
报告的标题他斟酌了很久,最终定为:《全球互联网经济发展现状及对我国产业升级的启示——基于一些动态与趋势的初步观察》。
在报告中,他系统地梳理了全球互联网商业化的最新进展,重点分析了“门户网站”作为信息聚合和流量入口的价值,预测了“电子商务”对传统流通渠道可能带来的颠覆性冲击(他谨慎地使用了“深刻变革”一词),甚至提到了“即时通讯”工具在改变人际沟通模式、进而影响组织形态的潜力。
他引用的数据都来自公开或内部资料,但分析和预测的视角却远超这个时代。
他特别强调了互联网技术并非孤立存在,它与电信基础设施、金融支付体系、物流网络乃至法律法规紧密关联,呼吁国家应尽早从战略高度进行前瞻性布局,避免在未来可能的产业变革中陷入被动。
报告完成后,他仔细校对、打印,装订得整整齐齐。
他没有直接交给处长周老,而是选择了一个看似偶然的机会。
他知道,那位在面试时对他表示过欣赏的郑司长(已确认是综合司的副司长),偶尔会在周五下午,到司里的小阅览室翻看最新报刊。
这是一个非正式,但可能更有效的递送渠道。
又一个周五下午,林枫估摸着时间,拿着那份还带着油墨清香的报告,走进了安静的阅览室。
果然,郑司长正戴着老花镜,坐在靠窗的位置看《瞭望》杂志。
林枫深吸一口气,走上前,恭敬地叫了一声:“郑司长。”
郑司长抬起头,看到是林枫,脸上露出一丝不易察觉的和蔼:“哦,是小林啊,有事?”
“司长,我最近在看一些资料,结合工作做了点不成熟的思考,写了份东西,是关于互联网经济发展的一些观察。不知道您有没有空,想请您批评指正。”林枫双手将报告递过去,态度谦逊。
郑司长接过报告,看了一眼标题,花白的眉毛微微动了一下。
他翻开封皮,快速浏览了前面的摘要和目录,目光在其中几个小标题上停留了片刻。
“互联网经济……产业升级……”他低声重复了两个关键词,然后抬头看了看林枫,眼神里带着审视,也带着一丝兴趣,“嗯,想法不错。放着吧,我有空看看。”
“谢谢司长!”林枫没有多言,礼貌地告退。
走出阅览室,傍晚的风带着凉意吹在脸上,林枫却感到一阵轻松。
他知道,种子已经播下。
这份报告或许石沉大海,或许会被视为年轻人的异想天开,但也有可能,像一颗投入平静湖面的石子,激起意想不到的涟漪。
几天后的处务会上,周处长照常布置工作,只是在会议结束时,看似随意地提了一句:“小林最近在学习上很下功夫,值得表扬。大家都要有这种关注新事物、研究新问题的意识。”
虽然没有明说,但林枫注意到,周处长看他的眼神,比平时多了几分深意。
而在司领导层面,某次小范围的碰头会后,郑司长私下对周处长提了一句:“你们处那个新来的小林,林枫,有点意思。他写的那份关于互联网的东西,虽然有些地方显得理想化,但视野和敏锐度不错,是个可造之材。”
消息没有大范围传开,但在有心人那里,林枫这个名字,第一次以“有想法”、“关注前沿”的形象,进入了他们的视野。
林枫依旧每天做着端茶倒水、整理文件的基础工作,但他能感觉到,一些无形的壁垒似乎正在松动。
偶尔,赵国庆会凑过来低声问:“枫子,听说你写了份挺厉害的报告?跟哥们透露透露?”连一向沉默的孙维海,也在食堂遇到时,对他点了点头,眼神里带着一丝探究。
林枫知道,他小心翼翼迈出的第一步,已经悄然改变了些什么。他需要继续耐心等待,并在等待中,积蓄更大的力量。
        
        
        
        
     
    
最新评论